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是一种常见病,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多种多样,但其共同的病理机制是骨组织缺血,这种理论认为,由于各种骨内、外致病因素引起骨组织营养血流减少、骨内血管网受压或流出静脉阻塞,造成局部血供障碍,严重者可引起骨坏死。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最终软骨下骨板及关节面塌陷。关节间隙狭窄,骨组织出现囊性变、硬化增生等典型的骨性关节炎改变,关节完全破坏。
1.病因 病因可分为2类: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者的共同点是由于股骨头各部分之间的侧支循环有限,而使股骨头容易受缺血和代谢异常而致损伤。
2.临床表现 疼痛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50%急性发作,特征是髋部不适,位置不确定,可发生于X射线片阳性发现之前或后,可能与骨内压增高、组织缺血或骨折有关。最终关节面塌陷,致使疼痛进一步加剧,下肢活动尤其是内旋受限。有些患者出现间隙性跛行,症状类似慢性周围血管病性跛行,休息时症状减轻,活动及负重时加重。
3.对于频临塌陷或已塌陷变形,长久疼痛功能障碍者可行手术治疗。过去由于手术及材料技术的欠缺,很多患者行关节融合术即俗称的把关节“做死”,手术可以解决患者的疼痛问题,但是因为关节功能的丧失,给生活工作等等带来诸多不便。现患者对术后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关节融合手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患者对患肢功能的要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时髋关节置换手术技术及人工关节假体材料技术的成熟为股骨头坏死患者带来福音。
患者术前摄片可见患者右侧股骨头明显塌陷变形,右侧下肢明显短缩,患者主要症状为疼痛以及关节功能的障碍
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X-RAY见髋关节假体位置满意,患肢长度恢复。术后患者疼痛的症状消失,早期即可下地活动,关节功能得到了恢复,完全可以满足日常的生活工作需要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经过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已经得到充分的肯定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可靠的治疗手段。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主要目的是缓解关节疼痛、矫正畸形、恢复和改善关节的运动功能。
骨性关节炎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首选适应征,其它依次为骨无菌性坏死(如股骨头坏死等)、某些髋部骨折(如股骨颈骨折)、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良恶性骨肿瘤、强直性脊柱炎等。总之,只要有关节破坏的X线征象,伴有中度至重度持续性的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而且通过其他各种非手术治疗都不能得到缓解的疾病,都有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指征。